图片
作者:Aya
来源:米饭商学堂 (ID:mifunmba)
题图:网络
最近,柔宇的“陨落”把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三家深圳高科技公司推到大众眼前,他们分别是华大基因、光启技术、柔宇科技,号称拥有着世界顶尖高新科技,抓着巨额融资和科研支持,却迟迟交不出个大众愿意买单产品的公司,被网友戏称为“深圳三大骗”。
今天就来聊聊这“深圳三大骗”,到底是骗局?还是创业?
01
华大基因:举爱国旗帜向政府拿钱,买外国设备,雇廉价劳动力,被饶毅打假
1999年诞生的华大,得益于一个特殊的机缘。
1954年出生于湖南的汪健,和同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下过乡,插过队,特殊的生活经历让他磨练出了一身“匪气”。恢复高考后,汪健考上了大学学医,后来又在80年代赴美留学、工作。
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时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觉得此乃“天赐良机”,于是在1994年启程回国。但是回国后才发现,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启动,资金、人才两缺,也不用提什么商业应用了。
直到1997年,已经创办了GBI公司的汪建才找到志同道合者:长他两岁、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杨焕明。他们决定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本无意于此的中国。
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和汪建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就在会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该计划1%的测序任务当时媒体将这一行为比喻为“造反”,杨焕明和汪建也自此给媒体留下了一个“土匪”的形象。
不过,这次“造反”行为的结果,是政府拨给了他们5000万元项目经费,华大基因则借由这笔经费诞生,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们并无技术专长、也极少基因组研究背景。
著名科学家、北大生科学院院长饶毅曾经质疑说:“用冒领的1%大旗做虎皮,杨焕明和华大基因才能在中国要钱、要地皮,有资源买仪器、招兵买马。
也就是说,杨焕明创业华大不是明明白白地说要创业办公司、请国家投资和地方帮忙,而是以他们带着国家已经对国际的承诺、为国家负责等口号,在当时大家不少人能判断杨焕明背景很差的时候,被迫支持他强行上马。
私人到国外去制造国家承诺、反过来要求国家负责的做法,自然引起人们疑虑:这是为国家、还是为了公司而挟持、甚至绑架国家?
”通过“绑架”国家而成立的华大,一开始的经营非常艰难。
当时汪建的挫折感很深:“国家不认,厂家不认,没人理我。”
转机发生在2003年。非典爆发后,华大声称自己破译了四株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
华大的基因团队获得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该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是国家事业拨款单位,其所长不仅是国家正规行政体系的厅局级,而且是法人。
华大基因是盈利性私人企业,杨焕明也是其法人。
杨焕明和汪健开创了国家层面研究所的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他们一只脚在体制内,是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一只脚在体制外,是华大负责人。
公私两个机构做同一件事情:基因测序。他们解释说,基因测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编制容纳不了那么多人。饶毅怒斥杨焕明和汪建为“流氓企业家”,他质疑说:“领取国家工资的人员,从所领导到研究生,在同时为研究所和公司工作时,其测序服务带来的收入,归研究所、还是公司?其工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研究所、还是公司?谁决定?”
2006年,新一代测序仪的出现再次让汪建激动起来: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汪建迅速判断出它的价值:测序成本下降将使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2007年,汪健、杨焕明均卸任学术职务,来到深圳,开始真正创业。
就是在这里,华大探索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以及为孕妇提供产前诊断、宫颈癌筛查等医学服务。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
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
随着新机器的到来,华大也随之迅速扩张,到2012年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
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测序工厂”。
汪建对这一称呼并不反感,反而很自豪的说“把工业发展模式搬到生物经济上来,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
2009年至2012年,华大的营收从3.43亿增长到了11.05亿元。
2012年,在其好友王石的撮合下,华大拿到了光大创投、云锋基金、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14亿美元的融资,进入了更快的发展轨道。
2017年7月14日,在经历了几番波折之后,华大基因以13.6元的股价登陆A股。上市后,立刻连续出现了19 个涨停板。
随后的几个月,华大基因的股价一路震荡上涨,在11 月 14 日达到了 261.99 元的历史最高价,成为当时仅次于贵州茅台的中国股市第二高价股,甚至因为股价涨幅过大,不得不停牌核查。
一时间,风光无两。
按理来说,生物医药行业,向来以高技术含量著称,而基因技术又是生物医药的“金字塔”。技术理应成为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但事实上,华大基因只是一个科学水平不高、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测序工厂”,基本停留在使用机器、粗糙加工信息的阶段,被饶毅称之为“连富士康都不如的血汗工厂”。
饶毅为什么这么说呢,说白了,撇开华大基因在科研上花的钱,对整个集团的支出约等于0以外。
我们就看他们做的核心业务,基因检测本身来说,华大所做的工作,事实上是国外多年前就研发出来的基因测序。
其本质上属于体外诊断的分支,并非是真正的基因工程,其检测的基本工作都是通过仪器自动进行的,关键是要有钱买机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高。
但华大基因非要大打爱国主义的旗帜,号称自己“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1%的工作,“为国争光”。
顶着这个旗帜,在政府那里各种拿钱。
对此,饶毅的反应是,他说:“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
饶毅推测,正是因为难以用科学理由解释为什么要用中国的大量经费和人力做需要重复购买昂贵的、不断更新的外国仪器和试剂,才大打民族主义牌,以获取对生物学科研不是很了解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源逐步发展壮大之后,华大逐渐去除了民族主义话语,转而树立为全人类造福的高科技形象。
2018年,6月26日,一篇名为《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实名举报文章见诸网络,华大曾经的合作伙伴王德明以自己的生命为砝码,向江苏省政府举报华大基因在众多城市骗取国家土地资源,搞房地产开发等行为。
陷入风波的华大基因对“圈地门”立即作出回应,称华大从未在江苏参与任何房地产项目,也未曾获得土地资源,不存在套骗国有资产的行为尽管华大承诺不做商业房地产,但挂有“华大基因”名头的产业园、健康小镇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8月4日,汪建的好友、地产大佬王石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担任华大的联席董事长,更加证实了华大“地产化”的传言。
在“圈地门”发生后不久,虎嗅的一篇《华大癌变》将华大基因推向了更大范围的风口浪尖。文中指出,华大基因兹于商业利益因素,并且过度营销而引导患者放弃全面检查,致使孕妇产出生理缺陷儿童,最终给一些家庭带来悲剧性结果,让这些家长未来数十年乃至一生,都将生活在深渊中。
引起风波的是占华大基因营收比重超过一半的生育健康类业务,在2017年为华大带来了约11.3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同样,生育健康产品也是华大所有产品中毛利率最高的,约为68%。
虎嗅的文章中指出,作为在国内入局最早,市场占有率最高,技术储备最完善的无创DNA检测方,华大基因与当前无创检测行业乱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家销售费用远超研究费用、销售人员数量远超研究人员数量的‘高科技公司’,事实上的确在实践“忽悠社会,盯着别人钱包”。”
在一系列负面丑闻的打击下,华大基因的股价开启暴跌模式,从最高峰的260.元一路震荡下行,跌至不足50元/股。华大的市值也从最高峰的一千亿人民币,跌到如今的不到200亿,跌去逾八成。
2022年7月国内生物学界大佬、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连发六篇文章批评华大没有真正的科学家,只会商业吹嘘。饶教授在文章中犀利指出:“华大参与发表论文,是其长期以来作为‘自带干粮的国际科研民工’的一个伎俩,花钱给(常常是外国)人打工,为了是给国内各级官员和不懂科学的人吹牛:华大有科学家。其实研究的科学问题一般(不是百分百)是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华大开机器,提供数据。华大自己的文章基本不解决科学问题、也不解决应用问题,以堆砌数据为己任。”
“目前华大的头面人物及其公众热衷的人物,无一真科学家,而是假扮科学家。让他们参加北京高中生物的遗传说考试,估计都不会及格。”
饶教授的嘲讽也并非无理,华大基因的的员工中非大学学历者不在少数,且公司每年研发费用不高,这也证明了基因检测并非什么高端科技,华大不过是因为会吹会包装,也难怪会被大众认为是深圳三大骗之首。
尽管暴跌,华大基因2023年依然营收44个亿。比2022年少了26个亿。从经济的角度看来,比起其他的两家公司,从经济上来说,华大基因也不能完全称之为“骗”。
02
柔宇科技:核心产品不过硬,强势扩张,最后破产
跟华大基因相比,柔宇科技打的牌,也是尖端科技创业。
柔宇科技号称自己是一家柔性显示器和传感器制造商,其产品可用于一系列人机界面产品,包括可折叠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
其主要创始人刘自鸿,是公认的天才少年,以江西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本科及硕士,其后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与同为斯坦福工程学毕业的魏鹏、樊俊超于2012年共同创办柔宇科技。
在创业的2年时间内,柔宇科技号称其自主研发出的彩色非硅制超薄全柔性显示屏是全球最薄的柔性屏,厚度仅为0.01毫米,其证据是一条拥有超薄柔性显示品的短视频。
这样的尖端技术让柔宇的估值持续飙升,最高达到577亿美元。这样的天价独角兽公司踩着鲜花跟喝彩一路高升。连著名投资人徐小平都说,平生最后悔错过柔宇。
2015年,在柔宇的高光时刻,柔宇甚至是深圳市政府科技创业的门面担当,深圳市政府相当重视并给予扶持。10月,时任李克强总理19日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考察广东省,只看了四家民企。其中一家,就是柔宇科技。
总理说,只要是人才,只要有志于创新,无论什么肤色、什么国籍的人,通向中国的大门永远是一条绿色通道,要汇聚世界智慧为我所用。
然而在2020年底,柔宇科技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其招股书却显示其连续三年处于亏空状态,亏损金额翻倍增长,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的净亏损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和10.73亿元;而2020年仅上半年就有9.60亿元的净亏损,接近2019年全年的亏损规模。三年半的时间,累计亏损达31.95亿元。
截至2020年6月30日,柔宇科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8.19亿元。而柔宇科技在其招股书中宣称的其客户:中国移动、中国电信、Vertu、空中客车、路易威登、泸州老窖、东方演艺集团、格力电器等,2017年到2020上半年,并未出现在柔宇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占柔宇年度销售比重前列的“主要客户”大多是2017、2018成立的小规模公司,更有媒体发现柔宇于这些“客户”的交易蹊跷,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所谓“业绩”是华宇为了上市自导自演出来的,而此次上市的结果是柔宇科技于2021年2月10日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此后,该公司财政状况每况愈下。2021年12月,柔宇科技陷入资金困境,该公司的多名员工薪资以及供应商的货款被拖欠。2024年3月29日,柔宇科技及其子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
美联储上周将指标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25-2.50%之间,为今年以来的第四次升息。
隔夜全球市场反弹,国际油价也完全收复本周初跌幅。纽约2月期油收报每桶46.22美元,升3.69美元或8.68%,创自2016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布伦特2月期油收报每桶54.47美元,升4美元或7.93%。
这么好的开局,究竟为何一路走到“破产”,有媒体人评论,这是跟其天才创始人刘自鸿的理想化经营和缺乏创业、管理经验离不开关系。但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写过(详情点击:)
柔宇最本质的问题还是没有研发出核心产品。
而他们靠一条短视频爆火,声称创造出来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温非硅制集成技术,0.1MM的柔性屏”,骗光了不懂行的投资人的钱,事实上根本用不了。
一是生产的含良率低,二是使用寿命不长。
生产出了产品都是不那么合格的,没人买,柔宇就只有自己花大价钱建了生产线,结果直接导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
本来不建生产线,还可以留点钱继续做科研。
可是呢,不做生产线,不让外界觉得“研发成功”,又拉不到更多投资。
柔宇为了两头兼顾,就直接从一家初心美好的科技创业公司,变成了“深圳三大骗”之一。
03
光启科学:酷炫但无用的“高科技”产品,神秘的资本帝国
光启科学算是三家企业中最为神秘的一个。
成立于2010年的光启科学是一家以超材料为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
光启科学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宣传自己的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比如,光启科学最早引起轰动的产品是“隐身衣”,它号称可以让穿戴者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多种波段下实现隐身。
光启科学还在2011年的深圳高交会上展示了“隐身衣”的原型,引发了媒体的热议。
又如,光启科学在2014年收购了新西兰的马丁飞行包公司,成为其最大股东,并在2015年将其带上了澳洲证券交易所。
马丁飞行包是一种可以让人类实现个人飞行的喷气背包,被誉为“人类飞行的梦想”。光启科学还在2016年的深圳高交会上展示了马丁飞行包的飞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但实际上,我们真的仔细想一下就能明白,这些科技成果看起来酷炫,其实没有用。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多种波段下实现隐身又怎么了?难道能大幅度解决人类需求?改变人类生活?个人飞行的喷气背包是挺酷的,但是真正负担的起的人有多少?全球又有多少个地方可以飞行?
可以说,光启科技的所谓科技成果很少能够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和原型的阶段。
甚至还有些被指出是抄袭或造假。比如“隐身衣”却被揭露是抄袭了英国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而且只能在特定的角度和距离下起到隐身效果,远不能达到光启科学所宣称的水平。马丁飞行包也被指出是一个技术落后、市场前景渺茫的产品,它的飞行速度、高度、时间和安全性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成本高昂,难以量产。
马丁飞行包的创始人和发明者格伦·马丁在2015年就因为与光启科学的理念不合而离开了公司,他认为光启科学只是为了商业化而牺牲了飞行包的品质和灵魂。
此后,马丁飞行包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获得任何正式的订单,只是不断地跳票和宣传。除了“隐身衣”和“马丁飞行包”,光启科学还有许多其他的科技成果,如“云端号”、“旅行者号”、“超材料智能结构”等,都是光启科学在不同的场合和平台上大肆宣扬的。
然而,这些科技成果都没有经过权威的验证和评估,也没有形成可靠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更没有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利润。
相反,这些科技成果却给光启科学带来了诸多的质疑和争议,让人怀疑光启科学是否真的拥有这些科技,或者是否只是为了忽悠投资者和政府而编造的故事。
光启科学的资本运作也涉及了一些复杂的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
例如,光启科学在2015年收购了新西兰的马丁飞行包公司,成为其最大股东,并在2015年将其带上了澳洲证券交易所。
然而,这个收购却被指出是一个高溢价的交易,光启科学为马丁飞行包支付了4400万澳元,而其当时的市值只有2000万澳元左右。
此外,光启科学还通过其子公司光启空间技术,参与了龙生股份的定增,成为其控股股东。
但是,光启空间技术的资金却主要来自于银行借款,而且其所投资的超材料项目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
光启科学的资本运作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和政府的注意,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和支持。
光启科学曾经宣称,其科技成果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安防、医疗等多个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贡献。
也有多方匿名报道称,光启科学的创始人刘若鹏在杜克大学求学期间多次发生学术不端,未经允许测量拍摄实验室装置,对导师隐瞒创业计划等,这也使得光启后续的很多技术被指控抄袭、侵权。让人不禁猜测其年年推出“新科技”,而“老科技”年年下沉淘汰,或许正是因为光启团队没有能力将其“新科技”推进深入研究,而不得不年年推出新的噱头科技让公众转移视线。
然而,这样一个人们看的见却摸不着的企业不仅运行了十年之久,其资本市场上的“光启系”资本帝国也越做越大,至今仍然没有凋谢迹象。
并且,光启科学也曾经获得了深圳市政府的多项奖励和补贴,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项目资助。
然而,光启科学的资本运作也暴露了其科技成果的虚假和夸大,以及其资金的紧张和风险。光启科学能够实现其承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吗?我看.....难。
04
结语:高科技的光环与市场现实的碰撞
在深圳,一个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城市中,华大基因、光启科学和柔宇科技这三家公司无疑吸引了大量的政府和私人投资,预示着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然而,随着资金的注入,这些公司所承诺的高科技成果似乎并未完全实现预期,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科技企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创新的热潮中维持科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华大基因尽管已稳定运行近二十年,但其科学成果和商业实践之间的差距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质疑。柔宇科技,一度被视为创新的灯塔,却因核心产品问题而宣告破产。光启科学虽然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却因其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被质疑而笼罩在神秘的阴影下。
这三家公司,从科技的高峰到被指为市场的骗局,从科研创新到资本运作,每一个转变都充满了复杂性。这一切都引人深思:他们到底是创业,还是骗局?未来的科技创业公司,在追求科创新的同时,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确保科技的健康发展?
投了那么多钱以后股票有杠杆资金买入是利好吗,华大基因、光启资本、柔宇科技的未来如何,还静待进一步的市场检验。